2024年5月18日,乌克兰王牌飞行员瓦西柳克中校驾驶苏-27升空作战。他还没发现敌机踪迹,一枚R-37M空空导弹突然从130公里外呼啸而至,战机凌空爆炸。这场俄乌空战中的超视距击杀,让美军后背发凉,俄罗斯能做到的,中国只会更狠。
一年后的印巴冲突,中国制造的武器直接验证了美军的恐惧。巴基斯坦空军的歼-10CE战机在预警机指引下,锁定181公里外的印度阵风战斗机,按下发射按钮。
霹雳-15E导弹如同长了眼睛,穿越云层精准命中目标。这场空战中,3架阵风和1架苏-30MKI被霹雳导弹隔空击碎,印度飞行员甚至没来得及触发雷达告警器。
这两场实战证明:现代空战的规则彻底变了。过去战机格斗拼的是机炮和格斗导弹,胜负在目视距离内决出;如今谁能在更远距离发现、锁定、开火,谁就能主宰战场。而中国,正是新规则的制定者。
中国的超视距打击体系由三把“利剑”构成。第一把剑是“千里眼”空警-500预警机。它背上顶着全球最先进的数字阵列雷达,探测距离470公里,比美军E-3预警机远了近一倍。更致命的是,它能穿透F-35的隐身涂层,在200公里外锁定这架号称“全球最强”的五代机。
第二把剑是“狙击手”霹雳导弹家族。霹雳-15射程200公里,采用双脉冲发动机,末端冲刺速度超过5马赫。
但真正让美军绝望的是霹雳-17,射程400公里,重量却只有俄制R-37M导弹的一半。它搭载人工智能弹道规划系统,能在飞行中自动选择突防路径,抗干扰能力碾压美军现役的AIM-120D导弹。
第三把剑是隐身战机与无人机的“黄金组合”。歼-20的战场角色不仅是杀手,更是指挥官。它能在战区边缘巡航,通过量子加密通信网络指挥“攻击-11”隐身无人机群突防。2024年西北某基地的测试中,一架歼-20与8架无人机协同,30分钟内摧毁了模拟敌军的32个防空节点。
支撑这套体系的,是中国恐怖的工业机器。当美国洛马公司因供应链断裂导致F-35年产量短缺53架时,中国歼-20的生产线架的速度“下饺子”,单机成本仅5500万美元,是F-35的三分之一。
无人机的产能对比更悬殊。翼龙-10察打一体无人机在中国的生产线分钟就有一架下线架。
它们采用模块化设计,上午出厂检测,下午就能挂载导弹奔赴演习场。而美军的同类型“死神”无人机,不仅单机成本高达3200万美元(是翼龙-10的6倍),交付周期还长达14个月。
中国空军的训练强度则撕碎了“缺乏实战经验”的质疑。在朱日和“红剑”演习中,歼-16机群遭遇强电磁干扰,雷达屏幕一片雪花。飞行员立即切换卫星通信频道,从预警机获取目标数据,12枚霹雳-15导弹在盲射状态下齐射,全部命中超视距外的靶机。
这样的硬实力源于近乎残酷的训练标准。中国一线战斗机飞行员年均飞行时长突破160小时,王牌部队甚至达到200小时。
对比之下,美军飞行员因军费削减,训练时长腰斩至80小时。2024年中美飞行员在非洲联合反恐演习中同场竞技,中国飞行员在复杂气象条件下的战术得分超出美军37%。
美军并非毫无知觉。空军参谋长奥尔文在内部会议上承认:“我们可能正在输掉与中国的技术竞赛。”
最直接的证据是六代机竞赛的溃败,中国两款六代机原型机已于2024年完成首飞,采用无垂尾设计和等离子隐身技术,雷达反射面积相当于一只蜂鸟。而美国的F-47六代机项目,至今仍在PPT阶段挣扎,连验证机组装都尚未完成。
空空导弹的差距更让美军焦虑。霹雳-17量产列装时,美军对标产品AIM-260才刚解决“试射脱靶”问题。
这种射程200公里的导弹,性能仅相当于中国已服役十年的霹雳-15。五角大楼不得不紧急启动“急速追赶计划”,拨款120亿美元要求洛马公司研制射程400公里的新导弹,但工程师反馈至少需要7年时间。
预警机的青黄不接更是雪上加霜。美军现役E-3预警机平均机龄39年,雷达技术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水平。替换型号E-7预警机原计划2025年交付,却因预算超支面临下完美体育平台马风险。
与此同时,中国的空警-3000已进入试飞阶段,这款以运-20为平台的新预警机,探测半径将突破600公里。
西太平洋的天空,正成为中美较量的终极擂台。2025年8月,美军“里根号”航母编队驶入南海,立即被16架中国战机轮番“围观”。
歼-20在云层上方隐身巡航,运-8Q反潜机投放声呐浮标,空警-500的雷达波持续扫描舰队防空圈。航母指挥官被迫后撤200海里,因为他们的雷达显示:至少3枚模拟攻击的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已从内陆发射升空。
硝烟散尽后,美国海军作战部长在机密报告中写下结论:“中国空军用预警机、隐身机和导弹编织的‘杀伤链’,已将西太平洋变成了世界上最危险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