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中青年群体中,“撸铁”等健身方式蔚然成风。而老年人对健身的热情其实不比年轻人差。
但从基础设施来看,适合他们的健身场所不多,提供专业健身服务的机构更是寥寥无几。
上海是全国最早步入深度老龄化的城市之一。面对庞大的老年人群体,上海先行一步,率先在社区嵌入长者运动健康之家(以下简称“长者健身房”)。
老年人健身有着不同的逻辑和体系。当我们谈论这个话题时,恐怕不能仅用“时髦”来概括,它的本质问题是如何用更好的方式服务老年人群体。
一些传统健身房明确规定,不给60岁以上老人办理健身卡。健身房的说法不是没有道理:他们主要担心老人有基础疾病,健身时一旦突发疾病或出现意外,健身房将面临法律责任与经济赔偿。而且,传统健身房一般自助使用器械,且这些器械不适合绝大多数老人。
今年夏天比以往炎热的时间延长了,老年人扎堆在专属的健身房里锻炼、纳凉。记者在徐汇康健体育公园内的一处长者健身房看到,近200平方米的空间里,不少老人娴熟地使用街道社区运动健康中心定制的跑步机、肌力训练器、律动沙发、律动床等进行锻炼。
之所以说定制,是因为这里的力量训练、有氧运动、关节活动等器械都经过了适老化改造,针对老年人的身体特征和需求,甚至考虑到其慢性基础性疾病的特殊要求来设计。
比如说,锻炼力量的器械是等速的,老年人练力量不会轻易受伤。在传统健身房练力量,当你力量增大时,器械上下摆动的幅度也变大且速度变快,而经过适老化改造的器械,无论你用多大的力量推,它都保持均匀而较慢的速度,这样训练比较安全。
再比如,老年人摔倒往往是因为下肢力量不足、平衡性不够,而使用长者健身房里的等速肌力训练器练习,可以强化股四头肌,增强膝关节的稳定性,从而增强身体的下肢力量和平衡力。
记者发现,在社区的长者健身房里,智能律动设备颇受老年人欢迎。智能律动设备指的是律动平台、律动沙发、律动床等设备,自己不用发力,通过机器的抖动来达到锻炼效果。
77岁的潘奶奶说:“这种机器适合不喜欢大运动量的人,脚是我们老人的第二心脏,坐在律动椅上可以抖动双脚,促进血液循环,改善静脉曲张。”还有一些爷叔一边坐在律动椅上抖动,一边看报,阅读、运动两不误。律动床是躺着使用的,可以促进全身新陈代谢。
截至去年底,上海社区里的长者健身房共建成174个,今年还将新增不少于20家。
记者在徐汇、杨浦、静安等区的长者健身房走访后了解到,目前上海社区里的这些健身房主要由街道提供场地,一般放在党群服务中心、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等地方,再以街道购买服务的方式,让专业的第三方运营和服务。
在上海,大部分的社区长者健身房由尚体健康科技公司参与经营和管理,它是一家专注运动健康促进服务的企业,今年入选“2025上海银发经济百大品牌”。
在徐汇区康健街道办事处相关负责人看来,促进老年人的运动健康是一件很专业的事情,不能简单地用“适老化”来定义和概括,还需要考虑很多细节问题。
可以说,长者健身房整合了体育、养老、卫生健康等公共服务资源,为老年人提供一站式的运动康养服务。
记者在徐汇区康健街道、杨浦区大桥街道等长者健身房看到,老人第一次上门时,工作人员都为其设立“一人一档”的健康档案,这里还配备了智能监测一体机,老人只要站上去,完成一些指定动作,便可得到一张测评表。上面有基础体质、心肺功能、肌肉力量的评定,以此为依据,最终形成一张个性化的“运动处方”。
潘奶奶就得到一份这样的“运动处方”:适老化的跑步机、健身车等一周可使用2天,每次20分钟;使用一些力量锻炼的适老化器械时,也是每周2天,每次2组。在有氧运动和力量锻炼后,每次可使用15分钟的智能律动器械。
与传统健身房不同的是,长者健身房更像老年人的康养中心,方方面面都离不开专业的配置。
除了适老化器械,每个健身房都有1—2名社区运动健康师。尚体健康科技公司相关负责人余晨洁说,社区运动健康师不是普通的健身教练,他既是健身教练,又是健康管理师,需要掌握运动健身、营养保健、急救处理,甚至运动康复等知识和技能。
“他们需要经过专业的培训,具备社会体育指导员、社区运动健康师和急救等证书,持证上岗。”
长者健身房的不少社区运动健康师,还精通太极拳、木兰拳、八段锦等,每天固定时间会带老人们进行太极拳、八段锦等中国传统养生运动。
有了专业人士加持,老年人可以得到更多的指导、提醒和陪伴。比如老人爱用律动床,但是患有严重高血压、装有心脏支架的老人就不方便使用。还有的老人在律动床上睡着了,需要被唤醒,因为这些设备不适合长时间使用。
据了解,大多数长者健身房采取低价收费的服务模式,每月99元,55周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还可领取由上海市体育局提供的30元助老体育消费券,每月实际花费仅需69元,平摊下来一天只需两三元。静安区一些街道的长者健身房,还免费向老年人开放。
中国传统观念对老年人运动这件事是有分歧的。有人认为老年人应该多静养,或者进行舒缓的运动。
但实际上,老年人参与一些力量训练和有氧运动,可以提升体适能水平。体适能指的是一个人有充沛的精力,从事日常劳动不感到疲劳,同时有余力享受康乐休闲活动的乐趣。
住在杨浦区大桥街道的裘备其今年74岁,他以前有跑步的习惯,自从膝盖损伤后,就停止跑步了。直到家门口开了长者健身房,他又恢复了锻炼的习惯。
“老年人是一个群体,天天处在一起,比兄弟姐妹还亲。”对裘爷爷来说,长者健身房不仅是运动的地方,更是老年人的生活空间,一个情感寄托的空间。
“在家里躺习惯了总要打瞌睡,长期不运动以后,走路时脚都打软,来这边有人做伴边聊天边运动。这里也是一个释放的空间,可以彼此诉说一些烦心事。”
毕竟,人老之后最害怕的两件事就是生病和孤独,而健身可以同时解决这两类烦恼。
日前,上海市体育局会同上海体育大学完成的《2024年上海市长者运动健康之家发展报告》显示,除了心肺功能、肌力水平等身体完美体育官方网站素质的改善,47.43%的老年人还反馈血压改善效果最为明显,30.63%的老年人反馈睡眠质量有所提升,28.84%的老年人反馈精神面貌得到改善。
国外有许多健身房向老年人开放,甚至有专门的老年人健身商业机构。但长者健身房在中国是新兴事物,仍有许多需要完善和发展的地方。
一些街道的老年人反映,长者健身房配置的器械过一段时间会更换。他们建议,街道可以根据老人的意见来增加或减少相关器械。“比如律动椅很受欢迎,但从8个减少到2个,不够用了。”“还有一种髋关节活动的器械很好,但换过一批机器后,就找不到了。”
如今,一些街道的长者健身房是免费使用的,但空间较小,有的仅几十平方米,老人们建议扩大一些空间。“空间太小了,人一多有点透不过气,如果可以有更大的空间,适当收取一些费用也可以。”
还有老人建议,健身房可以配置一些乒乓球台、棋类运动等,增加体力和脑力活动的可选择性。也有老人提议,可以增加一些适合老年人做的瑜伽、拉伸运动甚至阿尔茨海默病预防等课程。
事实上,一些街道已经将体育设施进行空间一体化布置。比如,杨浦区大桥街道的长者健身房旁边就配置了乒乓球台等运动器材。
还有一些街道根据老年人的情况开展一些健康项目。比如,徐汇区康健街道和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推出超重肥胖中老年人群运动干预项目,130多名中老年人参与,目前该项目课程已经进行了两个多月,完成30节(每节1小时)的相关课程,并配送相关营养健康食谱。
从事运动促进健康研究的同济大学董静梅教授认为,社区推行运动康养的新模式值得推广,单从运动预防疾病的经济效应来讲,目前,尚体作为第三方运营的长者健身房中,规律性参与运动的老人医疗支出有所降低。
她认为,目前长者健身房的模式实现了对全民健康的关口前移,对我国健康养老所倡导的“政府主导+专业运营+社会参与”的运作机制,具有示范价值。
董静梅建议,社区里的长者健身房可借鉴日本介护预防体系的做法。该体系注重专业人才核心团队配置,除了之前所说的运动健康师,还包括康复治疗师和医护人员。康复治疗师针对术后康复、关节退行性病变的老年群体提供功能训练指导,医护人员每周驻点开展血压监测、慢病风险筛查等。
她说,长者健身房可采用“1名专职健康师+2名兼职医护+志愿者辅助”的轻量化配置,另外还需配备保险的保障双轨制,如场所责任险和健康管理险,覆盖运动意外伤害如跌倒、器械损伤保险。
这些年,在国外已出现了专门为老人提供课程的线上、线下健身机构。比如,日本有专门面对50岁以上的中老年女性的健身机构,美国有专门的线上老年健身平台,新加坡为老人打造的健身机构还提供游泳等课程。
专家认为,当长者健身房这种新事物刚进入视野时,免费体验是个不错的方式。老人通过实际体验来亲身感受健身运动对身体的益处,这在国外的老年健身项目中广泛采用。
目前,杨浦区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运动健康中心的协同运作,为“三高”(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共管项目的老年人建立个性化运动健康档案。在相关医疗机构评定为中、低风险的老年人群体,可在长者健身房享受三个月的免费服务,让更多的老年人体验健身带来的好处。
不少年轻人早已习惯跟着健身App上面的课程进行运动,而老年健身的服务同样从线下走向了线上。
曾经,糖豆App通过输出广场舞教学视频吸引了广大中老年女性用户,同时上线了“在家跳”专区,老年人可以从手机投屏到电视上,跟着电视里的教练一起跳广场舞。
如今,一些具有国家社会体育指导员资质的健身教练,开设了帮助老年人进行力量训练的直播课,科普一些健身常识。在北京等城市,甚至还出现了为老年人提供健身指导的上门服务。
可见,在个性化健身方面,老年人同样有着巨大需求。但是鉴于健身的特殊性,专家提醒,缺乏健身经验的老年人最好前往正规的场所,比如社区长者健身房等,运动前可先进行身体评估,运动过程中有专业的健身指导,从源头上最大限度规避风险。